時間:97年06月04日(星期一)10時-12時
主講人:簡 媜女士(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老師)、陳義芝先生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專任助理教授)
講題:談寫作與閱讀:挖人生的礦
地點:教學研究大樓「905」視聽教室
籤詩兩首
下下籤 之2
渴望擁有一雙鳥的翅膀
卻只有一雙腳在山崖跋涉
渴望擁有一座南方的家園
卻只能在陌生的異鄉流浪
渴望碰到一個知心的人
那人卻在重山之外
中平籤 之1
你彷彿覺得自己是一隻鷹欲飛
風在哪裡?你向天空問
彷彿覺得是一股浪在太陽下閃動
海說等變成大江再到我懷裡……。
──摘錄於陳義芝〈現代籤詩〉
此次的藝術講座主持人陳平芝一開始即朗讀哥哥陳義芝的〈現代籤詩〉,說明人生中的種種際遇如同籤詩中的高潮起伏,好的文字工作者必須在人生的礦脈裡挖取更動人的礦藏,文章才更具有生命力。
簡媜說自己在寫作這條路上匍匐前進二十多年,但對這奧妙的人生依然只是個學徒,對從事文字工作依然還是個礦工,仍在修為參不透的風景,從中尋找更美好的人生,一條生命的出口。她說道每個人都背負著故事的任務去審視自己過去的人生,走在這條路上唯有自己孤獨而行尋找出口,沒有人可以為你替代或分擔。當她回憶起走在寫作的路上竟是父親的意外故去,在〈漁父〉那篇文章中描寫到自小與父親的微妙的關係,這樣一個悲傷的夜晚,彷彿時間流轉的特別的緩慢,當父親車禍病危被抬回家中,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卻被命令去擦拭那不斷汩汩流出的污血,那一幕彷彿是一場惡夢,讓她深刻的體驗人是無能渺小的事實,於是她思考人生,不願白白的過一生,於是逼迫她朝離開原本安適的家鄉,北上讀書,去探尋廣大未知的世界,將自己深邃的情感馳騁在文字裡,編織成篇篇動人的文章。
挖人生的礦藏
誰也不知道人生的遭遇會怎麼去鋪排,事件的發生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才能解答,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,就像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,這些東西沉澱後竟成為寫作最好的素材。如果生活平順舒適那就沒有什麼好寫的了,唯有佇足在生命幽暗深黑礦坑夠久,體驗到衝破掙扎欲望才有可能出現好的作品。
所以好的作品必須要挖礦,在寫作中能夠去重新解讀自現實世界的不完滿,就像每個人是什麼樣的家庭我們無從選擇,只有在文字裡面不管從哪裡開始,都是礦藏的來源,所以開始只是個開始,卻不意味著從哪裡結束,也許你厭惡的家庭,認為是廢墟,但經過千迴百轉後你會發現它是你樂土之所在,我們只要虛心去挖掘,每個人的所踏的地,上面都有對應的一片天。
閱讀的培養
自稱是來陪襯簡媜這朵紅花的綠葉的陳義芝先生,也是這次邀請的主講人,也說到在寫作的路上總是孤獨脆弱的時候比較多,人生的路,都有不同的進程,不能總是停留在某一地方。所以優秀的作家是不能怠惰的,不斷打撈時光的殘骸,用文字呈顯心靈。如同沈從文所說:「無常是人生的當然。」在閱讀文史的過程中,其實會發現許多動人心弦的詩詞篇章都有一段動人的血淚。
作為一個想更上一層樓的藝術家,大量的閱讀與體驗是必要的,對於當下的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認知。蘇東坡《李氏山房藏書記》中就描寫古時後書的取之不易,所以讀書必須更珍惜,用心的去讀。此外在用雙眼讀取書中文字的同時,雙腳也不能停歇,旅行的本身也是一種閱讀。
如同雨果曾說,寫作要是歷史家,要有歷史意識,要是哲學家,要有哲學思想,要是畫家,要有寫生的能力有即景即事的抒發。例如陳義芝在他的〈遇見柏林〉一文中,除了旅遊時的感發之外,其實也作了相當多的功課,例如在柏林的歷史中談到1989年11月屹立了28年「柏林圍牆倒塌」,兩德回歸統一,也提供了文學感性的激盪。另外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,博物館是一定要去參訪的地方,因為它體現著時間與歷史的縱深,所以他去猶太人的紀念館一趟,看到一件名為〈孤單的人的藝術品〉,描寫一個人俯身受創的神情,著實讓人動容,這些素材都能讓文章更有深度也更豐富。
寫作紀律
創作要當成一件認真的東西去研究,在講座上兩位主講者都談到相同的觀點,要有好的作品,如果只是空談性靈是不足的必須鍛鍊思想考,廣泛而深刻的閱讀,如同楊牧所說:「寫作就是要讀書,否則就是無病呻吟。」紀律是自己要求自己,要如何鍛鍊,自己要負起完全的責任,簡媜說到這一路的創作生涯憑藉著的便是對寫作的熱愛,以及對自我的鞭策。
閱讀必須要解剖式的讀,作家不會無緣無故地寫出一段句子,另外一些喻為經典的文章也可以去注意它的開頭,就像何其芳的〈貨郎〉一開始就聚焦在貨郎特徵最明顯的地方於是描寫到,鼓如何在貨郎的手裡響了起來。另外在楊牧的〈戰火在天外燃燒〉文中開頭就寫到:「最初陽光耀眼,照在清潔的廚房。」這樣的開頭就點出了時間與空間,另外在簡媜的〈水證據〉一文中,為了描寫人與故鄉宜蘭冬山河的情感,為了尋找一個制高點,來端視河流的全貌,開頭就擬寫了七次,才找到了一個鳥瞰式的書寫。
簡媜強調好的文章開頭一定是讓人感到印象深刻的,她建議初學寫作的人要多練習文章開頭,對於文稿要不吝惜地一改再改,才能更精益求精。
給藝術青年的勉勵
座談會最後,邀請兩位作家給與會的青年學子一些勉勵,陳義芝希望大家多把握自己有限的生命與時間,尤其寫作不能只是單一思維,要去多體驗與生活。而簡媜則語重心長,希望文學能成為大家一輩子的知己。
或許我們曾經遺忘,那些悲歡離合的複雜思緒,終將成為五彩的絲線,編織著人生的經緯。面對孤獨的人生,從逃離與掩飾,轉而面向幽深陰鬱的礦道,生為一個藝術創作者,願仍記得用筆提燈,用文學取暖。(撰文/人文學院兼任助理李若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