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人文講座 navigate_next 97-98學年度 navigate_next 【97學年度第1場】揭開散文的奧秘
工作坊專題講座
keyboard_arrow_down keyboard_arrow_up
院辦講座
keyboard_arrow_down keyboard_arrow_up
【97學年度第1場】揭開散文的奧秘



時間:
97年10月15日(星期三)13時-15時 
主講人:亮軒先生
講題:揭開散文的奧秘 
簡歷:亮軒先生本名馬國光,著名散文家及廣播人
地點:教學研究大樓10樓演講廳

散文、美學與性靈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什麼是散文?散文與人生美學又有哪些的關係?臺藝大文學講座邀請著名散文家及廣播人亮軒蒞校演講,講題為「揭開散文的奧秘」,亮軒本名馬國光,為臺藝大傑出校友,曾任藝專時期的廣電科系主任,其文筆雋永清新,深受文壇推崇,此次應邀前來暢談散文寫作的奧秘。文學與藝術本為相互共生,只是以不同的呈現方式,展現出多元的藝術價值與審美觀念。散文、韻文與論說文,雖同屬文學的文體之一,形式表現各有巧妙不同,而散文的敘述風格更為平易近人、貼近人心,亮軒以散文寫作的豐富經驗,娓娓道出散文創作最重要的內涵,是在於性靈的存在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何謂性靈?性靈,是一種對外在事物敏銳感受的內在精神活動,感受越精細、越敏銳,影響藝術創作的層面越大,然而性靈的存在,除了與生俱來的能力之外,更需要不斷的探尋。追求藝術性靈的過程,是一種漫長而孤寂的旅途,也是一趟追求極致完美的歷程,放眼古今中外,無數的藝術名人都是歷經這種磨練,才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,例如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在晚年,因視力退化而罹患白內障,頓時失去了對色彩敏銳,即使在這種極度困頓的狀態下,在死去的前三年仍堅持作畫不輟。音樂大師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〈歡樂頌〉,則是在幾近全聾的情況之下,以一支小木桿,一端插在鋼琴箱內,一端咬在牙齒中間,用以在作曲時聽音符波動,逐筆寫下撼動人心的不朽樂章。張大千在晚年重病住院,但為畫〈廬山圖〉長卷,不惜毀去住家的柱子,放置足以容納十公尺卷軸的長桌,更不時溜出病房,潛回家中作畫,只為完成心中理想完美的山川,此時他一眼已然全盲。梵谷一生默默無聞於當代,卻為了藝術作品的創作,十年之內畫作竟達四千餘件,儼然瘋狂般的行徑,只為投注藝術創作時專注的不朽精神。試想,這些名人無論是身懷絕技,或揚名於當世,或無聞於當代,但對於追求藝術卓越的態度卻是相同,甚至是不計任何代價、不惜捐棄生命,只為臻至那心中無價的完美理想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性靈之於人,涵蓋著對外在環境與內在自我的感知。關於外在環境的認識,或許可以透過科學研究的理性態度,精確而完整的理解外界事物,然而卻無法解決心靈層面的諸項問題,因此對於自我的認識,首在內在心靈的感動,唯有真實的解放內在情感,才可能正視自我的存在價值。然而,面對內心剎那間的感動,如何將它保留下來?美學大師克羅齊的「直覺說」,即強調人類內在心靈的重要性,也就是能將特殊的事物所直接引起的知覺,直接而不假思索地把握事物特性和真相的能力。就藝術家創作而言,更是採用各類形式—繪畫、詩文、攝影等,將剎那間的感動轉化為永恆的存在價值,為了追求自我理想中的內在性靈,唯有持續不斷探索可能的突破,才能成為藝術家內在的重要精神價值。(文/連啟元)

 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