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98學年度第5場】古體小說例講

2018-12-10
Blog Single

時     間:2010/04/19 (星期一)14:30-16:00 
主講人:王文興教授
講     題:古體小說例講 
簡     歷: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
地     點:教學研究大樓10樓國際演講廳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、通識教育中心與純青基金會合辦的人文講座系列,於99419日邀請王文興教授蒞校演講,講題為「古體小說例講」。王文興教授在高中時期就對文學產生興趣,並開始寫小說。高中畢業後,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,與同班同學白先勇、歐陽子、陳若曦等人創辦《現代文學》雜誌,負責《現代文學》的編輯事務。此後,前往美國愛奧華大學的作家工作室從事研究,回國以後,即在臺灣大學外文系、中文系授課。王文興教授曾以《家變》、《背海的人》等富實驗性與爭議性的作品,奠定文學上的地位,並於2009年獲得第13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的殊榮。


        王文興教授以三個簡單的短篇筆記小說,來說明文學的精華都存在於古體小說,其中舉例《春渚紀聞》的一篇記述,描寫了故事中的主角:道者,如何發揮了類似遊俠般的自我犧牲精神,在一位僧人渴望飲血的無理要求下,面對救生與殺生的兩種理念衝突之中,選擇了避免殺生的戒律,採取刺傷自我以取得鮮血的辦法,作為折衷的解決之道。此後,又因勸進某位老住持擔任寺廟的方丈,而在老住持面前,跪膝而立,以油布纏繞自己的手臂,然後引火燃燒,於是引來群眾圍觀,而讓老住持接受方丈一職。藉由簡單的故事敘述,涵蓋了人物個性刻畫、情節、對話、場景等技巧;此外,對於故事背後的意涵,尤其值得深入探討,道者雖然展現出捨生犧牲的精神,即使面對刺血、燃臂都毫無畏懼,然而卻可能陷入以暴力欺人、或挾持他人的偏執行為之中。


        此外,王文興教授還從文本的結構之中,探討了古體小說的前後呼應、詩文並存、敘述夾雜對話等特色,說明文學的不少精華之處,都存在於歷史文類的筆記小說之中,指出了文學應當走入歷史領域的建議。對於經典閱讀的推薦,王文興教授認為,若以文字精鍊、字字珠璣作為原則,應屬唐詩、宋詞最為精要;而小說更能上溯於史記,與魏晉、隋唐以來的筆記小說,特別是古體小說的述敘,涵蓋了文字技巧、詞彙精煉、故事結構等特色,是文學表現的重要題材。


        作為第13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,同時涉足中文與外文領域的授課,王文興教授歸結到傳統古體小說的重要性,對於有志於小說創作者而言,如此精要的見解與建議,或許是通往成功的一道捷徑。(文/連啟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