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98學年度第3場】 台灣小說書寫現象

2018-12-12
Blog Single

時     間:2009/12/07 14:30~16:00
主講人:蔡素芬女士 
講     題:台灣小說書寫現象 
簡     歷:自由時報影藝中心撰述委員兼副刊主編
地     點:教學研究大樓10樓國際演講廳

              台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、通識教育中心與純青基金會合辦的人文講座系列,於98年12月7日邀請蔡素芬女士蒞校演講,講題為「台灣小說的書寫現象」。蔡素芬女士為報社副刊主編,從小喜愛中國古典文學,曾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,隨後陸續創作以抗戰時期為背景的小說,1993年以描寫南台灣風土人情的《鹽田兒女》,榮獲《聯合報》長篇小說獎。


        蔡素芬女士首先談及台灣文學的創作與發展環境,以平面報紙的副刊為例,早期報紙都設有副刊版面,以提供讀者對文學興趣的汲取與閱讀,但因網路傳播型態的出現,以及生活娛樂訊息的偏重,使得平面報紙的文學功能逐漸流失,致使副刊版面與讀者數量銳減。在版面縮小的情況下,副刊編輯的企畫設計,是希望藉由各種不同主題吸引讀者的關注,使副刊內容更加活潑多樣,但是編輯企畫的設計導向,卻可能擠壓作家創作的發表空間,形成編輯企畫與作家創作的兩難問題。
       台灣小說所要面臨的另一課題,即是翻譯小說的出版。翻譯小說是深受現代讀者喜歡的文類之一,從哈利波特、村上春樹到達文西密碼,這些多樣化的翻譯小說,拓展了讀者更寬廣的眼界,而故事結構完整、情節生動有趣的特點,吸引眾多讀者青睞,相較於翻譯小說的出版印刷數量,往往超過國內作家的作品。然而,這類小說的閱讀環境,雖然拓展讀者的視野,但是除了文字上的翻譯與意涵異同之外,翻譯小說的蓬勃興盛,還可能減少了讀者對本地認同的價值精神。


       在創作書寫方面,蔡素芬女士舉例出台灣小說對於各類題材的取向,涵蓋歷史書寫、農村書寫、同志書寫、海洋書寫、馬華文學等各種小說類型,提出客觀的分析比較。從早期的歷史書寫,其背景是來自於國民政府遷台以後,將緬懷大陸故土的思鄉情懷,訴諸於小說文字之上,之後逐漸興起的農村書寫,則帶動對台灣土地的關注與熱愛,然後直到現代開放的同志書寫等,各類題材、文體所呈現的書寫風格與意識,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因素,有著相當的關連性。


       最後,閱讀小說應該要能夠獲得情感上的感動,或是體驗生命轉折與人生經驗,因此蔡素芬女士鼓勵大家多閱讀、多創作,共同營造充滿文學的生活環境。(文/連啟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