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97學年度第4場】大學生沒有一些經濟觀念更危險

2018-12-17
Blog Single

時間:98年3月11日(星期三)10:00-12:00 
主講人:高希均教授

講題:大學生沒有一些經濟觀念更危險 
簡歷:天下‧遠見出版公司創辦人
地點:教學研究大樓10樓演講廳

臺灣藝術大學、人文學院與純青基金會合辦的人文講座系列,此次邀請高希均教授蒞臨本校演講,高希鈞教授在取得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之後,即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執教逾三十年,現為天下‧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,持續在臺灣推動閱讀觀念的傳播。

高希均教授以「大學生沒有一些經濟觀念更危險」為題,認為學習當中需具備一些經濟觀念,並強調大學教育的前提為學習,學習的前提在於閱讀,在瞬息變動的大環境之下,唯有培養不斷閱讀的習慣,專注於學習,強化閱讀知識,才能藉由教育來訓練自我的專業知識與技術。事實上,一個國家的貧窮衰弱,並非完全來自於經濟的落後,更重要的是在於教育文化的落後,也就是說整體社會除了財富的經濟競爭力之外,人才的訓練養成尤為重要,特別是身處今日知識經濟的時代。若將教育視為一種產業來看,教育產業不同於農工商業,以美國的教育產業而言,其目的在於發展每個人的才能,注重思考辯證、邏輯推演的能力,強調內在的自我競爭,而非外在的與他人競爭,並積極參與社區照顧的社會公益活動;另外,招收各國菁英留學生的高等教育政策,無疑地更為美國拓展了國際化的影響力。

哈佛大學前校長德瑞克.伯克(Derek Bok),提出哈佛大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八項能力之中,其中以表達能力、思辨能力、道德實踐能力為主要核心,而所謂的就業能力,卻僅屈居於最末位,這正是說明大學生必須先具備表達思辨、道德實踐、接受廣泛多元興趣等各項能力指標後,才能在未來就業與事業發展上,取得較為優勢的地位。此外在個人能力之外,同時需要擁有關懷社會、參與公益的人文特質,也就是說具備了以人文素養、社會關懷為基礎的核心價值時,才能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持續穩定的學習成長,也培養出藝術、文化、創意等具有競爭潛力的軟實力(soft power)。

從經濟觀念的角度切入,可以發現時間規劃與閱讀學習之間的重要性,在理解「機會成本」的原則下,就能有效地作時間管理與分配,因此基於機會成本的觀念,同樣花費兩小時的時間,去聆聽演講、觀賞表演,或是打工、娛樂,所產生的效益各不相同。現今社會既然是資訊爆炸、快速變動的時代,同樣也是一個觀念亟需轉變的年代,從培養學生能力而言,早期學生的教育特質,著重於訓練記憶、背誦,現在則是強調分析、推理,所以社會環境的轉變,代表著所需要的知識特質也有所不同。若以工作就業為議題,除了社會環境、條件規範等客觀因素之外,決定自我前途的前提應該是:自己是否具有核心的優勢價值?是否具有合作、積極、好奇的態度?對於工作是否具有紀律、耐勞、進修等特質?這些都是成為知識經濟社會的一份子,不可或缺的要件。

無論是對於社會或個人而言,唯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成長,才能增強自我的競爭力,並藉由廣泛多元的閱讀,培養專業知識、人文關懷,厚植文化資產與創新價值。最後,高希均教授以科學腦、人文心、中華情、世界觀、做好人的目標,作為對知識工作者的共同期許。(文/連啟元)

Other photo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