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97學年度第3場】日本的文化政策與美術館營運

2018-12-18
Blog Single

時間:97年12月15日(星期一)16:00-18:00 
主講人:建畠哲館長
講題:日本的文化政策與美術館營運 
簡歷:日本大阪國際美術館館長
地點:教學研究大樓10樓演講廳

日本觀點:美術館的可能性?  

    九○年代至今,美術館快速地擴張,使其概念產生質變與挑戰,衍生出哪些可能性?區域文化如何影響博物館的發展?「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管理」系列講座,於971215日邀請到日本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建畠晢館長,探討日本美術館在文化政策、經營管理與觀眾互動上,有別於西方的論述。

危機的形成

建畠晢館長指出日本美術館正處於「寒冬時代」,除經濟影響之外,最根本理由在於日本美術館並沒有公民意識的支持。西方是先有市民革命、形成市民社會,而後在市民支持下建立美術館。反觀日本,明治維新將日本推向議會政治及近代民主,最終目的在於鞏固王政,日本民主化是二次大戰戰敗的結果,日本現代化並非依靠由下而上的市民運動,而是由高層權力主導,在沒有市民革命的背景下形成「市民社會」、建立美術館。館長認為美術館應成為「進行沉靜市民革命的場域」,培養民眾的市民意識,進行軟性的市民革命。

暴力的白盒子

館長針對「白盒子」而衍生出的「反白盒子」觀點,提出詩意而批判的見解。近代美術館皆是白盒子(White Cube)的複製品,為使作品處於「中性狀態」,美術館空間採用「無個性」、「無機」的白色元素,讓所有場域「同質」,不帶任何意義。例如金澤21世紀美術館,其外型顛覆傳統建築,內部仍由白盒子組成。美術館以白盒子保證觀眾鑑賞活動的純粹性,但也因此被批判為暴力性空間,表面接受任何作品,事實上卻把作品一元化,與原有場域關係切割。

美術館的可能性之一,即反白盒子美術館的誕生,透過建築、展覽、空間形式的改變顛覆白盒子的神聖性,例如紐約古根漢美術館,以倒圓錐形外觀,螺旋式空間,單向的動線設計,挑戰白盒子美術館的形式,而螺旋傾斜的坡道,對觀看造成困難,也成為策展人的挑戰,此為反白盒子的矛盾性。

文化共存的場域

不論白盒子或反白盒子,我們應思考的是面對全球化時代,美術館的可能性是什麼?例如印度的人力車,原本存在於生活當中,但當美術館將它陳列於展間使成為藝術作品時,便斷然切割了作品與原本時空脈絡的關聯。館長認為美術館的均質空間對多元文化的發展是不利的,美術館必須抱持著多文化主義的立場,是讓各種文化共存的場域,讓不同文化的人彼此溝通並分享感動。

美術館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,是為整個社會保障藝術的生存空間。藝術家做為社會中的他者,具有不同於主流的觀點。我們透過他者的存在,才得以回復理性,不至於偏執。藝術為社會發揮具有批判功能的他者角色作用,美術館則負責維持藝術這個他者的存續。藝術最大的力量就是能夠讓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感受到美,而美術館的存在能夠潛移默化整個社會,更加寬容地接納不同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