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乃元談音樂:音樂生涯

2018-12-21
Blog Single

用琴聲代替言語的小提琴家

      外表沉穩內斂的小提琴家胡乃元,即使人過中年,頭髮顯得有些灰白,但他緬腆的笑容,顯示出內心仍如赤子一般,如同在他的琴音中所流露出對人性的關懷,彷彿梵谷筆下的星夜,流動著內心豐沛的情感。自稱用琴音表達內心,比用說話的方式還要更為精確的他,沒有花俏的言語滾邊,陪他站在台上的,竟是一把十五歲時所用的練習提琴,不時用琴音來做為講述的輔助與註解,幽默且純真的敘說著,自己的音樂生涯。

 

 

    1985年24歲的胡乃元以青年之姿,榮獲比利時伊利莎白女王,國際音樂大賽首獎,將他成功的推上國際舞臺,但他卻始終覺得,這不是他最大的成就,唯一能讓他感到驕傲的是,兒時單純想要達到錄音帶中,大師們所演奏悠揚音色的夢想,終於實現了。從帶有雜音的的拉奏,到穩健圓融的音色,點點滴滴的積蘊,直到終於有一天也可以臻於那樣完美之境地。

      走上拉琴這條路十分的奇妙,不僅在李淑德老師所組的兒童實驗樂團學習,十一歲出國學琴,老師就要他拿著沒有指法、弓法的琴譜,自己編寫與揣摩,然後跟老師討論,這樣的教學方式促使他開啟了思考的門窗,勇於主動思維與發現。國外的學習生活,感受最大的是老師會跟學生談,孩子們也都很有自己的主見,讓他體驗到,不是只有問what,而是要問how與 why。因為事情不是只有黑或白,很可能是灰色地帶,這時候就要主動找出界線,重新去審視一些東西。

 

 

探尋心靈的旋律

     能夠做到心中渴望的音色,是他多年來鍥而不捨的追求,如同兒時聽到伊麗莎白泰勒〈孟德爾頌〉的讚嘆,小提琴家海飛茲激昂的音色,也激起他想達到那樣技巧的希求,於是不斷的被自己內心的渴望推逼向前,但多年後他實現了當時的願望,卻又很怕拉出來的是海菲茲境界而不是他自己的。

     每到一境地,他總要不斷地去思索,如何表達與詮釋樂曲?例如克萊斯勒的〈愛之悲〉,每個教琴的老師都叫他用唱的,但是他卻覺得可以用說的,拉著短短的琴音,像是一充滿厚度與甜美的愛情問句。走在音樂的路上,不斷勇於探尋内心的旋律,以表達內心,才是他真正的追求。唯有人生經驗多了,對樂曲的內容才會有所體會與表達。例如大家對莫札特的刻板印象,便是天才音樂神童,總覺得他的音樂有純真的美,其實莫札特,也曾經經歷過喪親與失戀的挫敗,在他小提琴第二樂章中,也表現出感傷與憂愁。若沒有一段人生經歷是寫不出這樣充滿情感的音樂。如同大家所熟悉的〈幽默曲〉,起初也以一種感傷而反諷的方式來呈現。

       胡乃元感嘆現今閱讀的風氣低靡,很少人會想去閱讀一些古典文學著作,像是紅樓夢、或是西遊記等,所以誘發不出思考的動力,但是他覺得演奏音樂如同經營長篇小說一般,是須要思惟與舖排的,必須經過深沉地思考、內化、醞釀、才能夠有所突破與創新,如同海明威寫作,只為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真實句子。也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自己深刻的見地。

 

 

今日大師與明日大師的交會

      此次的溫世仁卓越藝術講座,除了邀請胡乃元暢談音樂生涯外,還舉辦了2場Master Class大師講座,從全國中遴選出3位傑出的小提琴演奏者與大師作近距離的音樂交流。與會中,胡乃元除了針對學生在演奏問題上精闢的指導之外,也勉勵在座的同學,要秉持著如同小提琴大師海菲茲所留給後人的評價,「一生不斷的努力學琴、演奏,朝自己的夢想努力實踐。」

       會後應觀眾要求胡乃元,拉奏巴哈以及克萊斯勒的無伴奏協奏曲,這場今日大師與明日大師的交會,就在悠揚的琴音中,畫下完美的句點。也期盼更多的音樂種子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不斷地生根發芽,以樂音來潤澤更多的心靈,成就一方純淨的音樂淨土。(文/李若茞)